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:孩子打游戏不知轻重,随手充值几万块,家长着急的不行。或者孩子观看网络直播,花费巨额打赏;更有甚者,小孩防范意识不强,上网课期间点到不合规的页面后被诈骗……
不论是被诈骗,还是偷偷充值打赏,这些行为的发生都是孩子金钱观存在误区的缘故。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们要如何处理,打骂孩子是否能起到教育作用呢?一起来讨论下吧!
孩子偷偷花大钱,家长要怎么教育他?
孩子年纪小,未定性,未经过家长同意进行巨额花销,很明显是孩子的金钱观出现了问题。如何给孩子建立金钱观?有些家长尝试用“哭穷”解决问题,许多像小优老师一样的90后对此深有体会,哭穷也许可以暂时解决,但对孩子的自尊自信会产生深远影响,因此并不建议大家这样做。
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?
简单来说,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这样一个生存游戏:给家中大小实物贴上价格标签,列出出行消费清单,教会孩子了解物品大概的价格。网络时代别忘记加上虚拟或娱乐商品,比如优思家教一堂课价值多少,一首歌价值多少等等。
光知道物品是否贵重还不够,还要让孩子慢慢了解周围人的收入水平和工作内容,并尽量翻译成孩子能够体会到的形式。比如说,孩子认为白领坐电脑前赚钱最轻松,家长需要告诉他,白领每个月的劳动是写几百篇1000字以上的作文;打游戏赚钱的哥哥每天要打几百场游戏,眼睛痛、手指痛要忍,还要保证不失误……
时间充足还可以交给孩子出门采购的经费,尝试让孩子去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。金钱在不谙世事的孩子眼里只是一个符号,只有脚踏实地的赚取和花用,才能在他脑海中形成清晰的概念。
在孩子们还没有形成足够让家长放心的金钱观之前,建议家长们收回孩子手中的大额款项,小儿抱金于闹市,金钱损失不说,更会有被不法分子盯上的风险。孩子们的大额花销均需家长的陪伴和允许。
最后一个问题,孩子偷偷花大钱,家长该如何追回损失呢?
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在我国的法律中找到答案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》第19条、第145条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》第9条、第47条规定:当事人订立合同,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。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,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,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,该合同有效;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、智力、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,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。
未满14周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他们的大额花销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,即监护人确定后合同才会生效。
孩子偷偷花出去的大额款项,家长提供证明后可以向商家追回款项。
最后小优老师建议各位家长,问题出现后诉诸打骂是不理智的行为,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为处事才是当前最重要的教育目的。